8月29日,辽宁省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举办塑料污染与农膜管理专题线上讲座。本次讲座由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部、农业农村信息部具体组织,依托12316金农热线线上直播平台“金农讲堂”进行发布。讲座特邀沈阳农业大学教授刘鸣达线上授课,为全省各地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民开展农膜污染治理提供了权威的技术指导,在线掀起防污治污学习热潮。
授课过程中,刘鸣达教授围绕塑料农膜污染治理核心主题,多维度展开深入讲解。回顾塑料发展历史与特性,客观分析塑料农膜应用成就与污染现状。我国应用农膜覆盖技术已有40余年,覆盖耕地3.3亿亩,每年增加效益1400亿元以上;棉花、大蒜等经济作物覆膜率达70%以上;农膜在保障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农膜广泛应用,其带来的污染问题同样不容忽视。监测数据显示,我国西北地区土壤农膜残留问题尤为突出;农膜残留量最高可达138公斤/公顷,导致玉米减产10%—20%;在新疆棉区,因棉花纤维掺混塑料杂质,导致年经济损失达20亿元。残留农膜缠绕根系、降低土壤孔隙度(15%),破坏土壤结构;农膜降解过程中会释放微塑料和有害化学物质(已检出1.6万种化学物质,其中4219种存在健康风险)。
针对农膜污染治理难题,刘鸣达教授详细解读了当前我国相关政策与技术进展。政策方面,2020年颁布《农用薄膜管理办法》,逐步建立起全链条监管体系,推行地膜厚度≥0.01mm强制性标准,对违规行为最高可处罚10万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针对个人弃置农膜行为,设置了200—2000元罚款额度标准。甘肃地区正在推动“以旧换新”农膜回收补贴政策的实施。技术方面,推广使用0.015mm加厚高强度膜,便于机械化回收,在新疆试点区域农膜回收率提升40%;研发聚乳酸可降解农膜,其成本降至普通膜3倍;纸基替代材料及揭膜机械已开始研发。
就防治农膜污染、加强农膜回收,刘鸣达教授提出三项建议:一是加快可降解农膜成本攻坚,争取3—5年内降至普通膜2倍以内,提升可降解农膜市场竞争力;二是建立跨区域回收网络,对再利用企业给予用地、税收等优惠,激发企业开展农膜回收积极性;三是将农膜回收纳入生态补偿机制,对主动揭膜农户给予奖励,引导农民树立主动治污意识。直播中,针对网友们普遍关心的农膜应用相关问题,专家逐一分析、解答并给出建议,增强了生产者开展农膜污染防治的信心。
专家授课期间,观看直播者达1万余人次,点赞量1.4万余次。讲座视频同步上传至“金农讲堂”线上云课堂并可重复播放,便于更多农技人员和农民回溯学习,真正实现“指尖课堂传农技,随时随地能学习”。
未来,12316金农热线将继续发挥平台优势,聚集农业生产热点话题、共性难题,邀请权威专家开展“云端”讲解,努力打造“专家就在身边,课堂就在指尖”的服务模式。通过持续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公益咨询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成人直播平台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of LiaoNing Province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太原北街2号 邮编:110001 电话:024-23448867 | 辽ICP备18016972号 |
政府网站标识码:2100000008